蕈样真菌病
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
淋巴瘤
医学
核医学
化学
病理
标识
DOI:10.35541/cjd.20230180
摘要
摘要: 【摘要】 目的 探讨蕈样肉芽肿伴大细胞转化(MF-LCT)和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(PC-ALCL)的临床与病理异同。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2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16例MF-LCT和7例PC-AL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。结果 MF-LCT和PC-ALCL的相同点:16例MF-LCT和5例PC-ALCL患者出现斑块,分别有2例和8例出现结节,9例和2例出现肿块,11例和3例表面破溃;免疫表型分别有14例和4例为CD3+/CD4+/CD8-。两组患者随访均未发现死亡。不同点:MF-LCT发病年龄34 ~ 80(55.4 ± 12.0)岁、病程0.5 ~ 16(6.03 ± 4.86)年,PC-ALCL发病年龄16 ~ 80(52.43 ± 24.53)岁、病程0.1 ~ 6(2.20 ± 2.42)年,MF-LCT发病年龄较大,病程较长;MF-LCT皮损更泛发,最易累及躯干(13例),而PC-ALCL最易累及小腿(5例)。MF-LCT组织病理上更易见到亲表皮现象(15例),大部分(9例)可见Pautrier微脓疡,肿瘤细胞浸润可仅在真皮浅中层(5例),或深达皮下脂肪层(4例),均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(16例)。而PC-ALCL肿瘤细胞浸润均累及真皮全层,4例累及脂肪层,6例可见坏死,6例伴有较多嗜酸性及中性粒细胞混合浸润。结论 紧密联系患者的年龄、病史、皮损发生部位、疾病转归、组织病理和组化特点才能区分MF-LCT与PC-ALCL。MF-LCT组织病理中易见到肿瘤细胞的亲表皮性。
科研通智能强力驱动
Strongly Powered by AbleSci AI