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标题 |
语言文字与革命动员:“杨萧三谕”与《讨满洲檄》比较 |
| 网址 | |
| DOI |
暂未提供,该求助的时间将会延长,查看原因?
|
| 其它 |
语言文字与革命动员:“杨萧三谕”与《讨满洲檄》比较 李莹李玉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摘要: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乃清末“反满”色彩最为浓烈的两次革命,其动员文本蕴含着浓厚的政治语言特征。以太平军之“杨萧三谕”与同盟会之《讨满洲檄》相较可见,双方均强调夷夏之辨,但其历史观与立论依据截然不同:前者奉“上帝”为中国之缔造者,并以基督教教义为立论基础;后者则尊黄帝为始祖,以三民主义为核心。就表达逻辑而言,两组檄文皆继承了传统檄文“罪彼扬己”的基本框架,然后者更为理性,在逻辑链条的建构中加入了对以往革命运动经验教训的反思。而从措词、修辞及文风、语气等语言技巧方面来看,两组檄文皆长于辞章之术,其中“杨萧三谕”不无“诬过其虐”之嫌,《讨满洲檄》则注重“征验”,讲究理性。是以从语言学角度重审两份檄文,可见文字本身即具有革命动员的功能,而语言技术水平的高下则会影响其功能的发挥。不过,两组檄文的语义又有明显的相关性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近代革命思想发展的轨迹。 关键词: “杨萧三谕”;《讨满洲檄》;革命动员;语言文字; 专辑: 哲学与人文科学;社会科学Ⅰ辑 专题: 中国语言文字;中国近现代史;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 分类号: D691;H15;K254;K257 在线公开时间: 2022-09-21 21:24(知网平台在线公开时间,不代表文献的发表时间) |
| 求助人 | |
| 下载 | 求助已完成,仅限求助人下载。 |